不会中鹄的(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8rca.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这个人就是菩萨。-

另一个有名的故事,由赫士唐·史密斯教援(Prof.HoustonSmith,他的中文名字是施锡恩)在他的杰作《人类的宗教》里介绍给西方的读者。故事是这样的:三个人为了到远地寻宝而旅行横贯沙漠。他们在烈日下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又累又渴,急切需要一个荫凉的地方休息,和一些水或水果来解他们的焦渴。忽然,他们来到一个有围墙的庄院。他们之中一个人爬上墙头,高兴地喊起来,就跳进了那庄院,第二个旅行者跟著也跳进了庄院。接著第三个旅行者也爬上了墙,他从那里看到一所美丽的花园,在棕榈树的荫蔽下,还有一个有喷泉的大水池。在渴累交迫、赤日黄沙的景况下,这是何等的诱惑!正当他要跳进庄院去的时候,他想起还有许多许多的旅行者仍旧在那可怕的炎日沙漠里拖著沉重的脚步旁徨,不知道有这个绿洲。他终于拒绝了跳进庄院的诱惑,忍耐著一切的苦,再爬下墙来,回到那漫无边际、炽热的沙漠里,去接引别的旅行者到这个荫凉休息的地方来。-

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都不难了解,这第三个人是菩萨。-

这里必须指出:这样的慈悲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深不可测的。它没有诸如「因为我喜欢你」或「因为你服从我」一类的先决条件。它是无差别的、无条件的。这种慈悲和爱是从「空」的直接体验而生,是从完全调和、完全平等、没有任何执著的境界而生。-

为了帮助各位更正确地了解法眼,我必须提出非常重要的两点。-

第一,法眼能观照真理的无限方面。正如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天文学家指出许多银河、恒星、行星等等一样,在「空」的体验中看出无穷无数的境界,无穷无数的天堂、人间,无穷无数的有情众生和不可计数的活动。-

第二,具有法眼的菩萨是没有执著的。在《金刚经》里佛陀一再地说,当菩萨救度众生时,他对主体,例如「自我」;对客体,例如「你」;对其余的事物,例如行为;或对时间的概念都没有任何执著。因为如果菩萨对任何事物有丝毫执著,他便不能称为菩萨。-

说到这里,我希望诸位对肉眼、天眼、慧眼及法眼这四种眼已经有了清楚的观念。下面是禅宗里两首有名的偈及关于它们的故事。-

中国唐朝时候,有一次禅宗的五祖要他的弟子们都写一首偈给他看,以显示他们对佛法的了解。神秀上座呈了如下的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论说,神秀只到了门口,还没有登堂入室。-

一个名叫惠能的俗人也在寺内。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五祖的教诲,却是一个有大利根的人。当惠能听到这首偈时,他不以为然,便说:「我也有一首偈。」于是就宣读他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来,惠能做了五祖的弟子并证到大觉大悟,成为禅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他对不同根性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诲。虽然没有这样的记载,我敢说,六祖会毫不犹疑地告诉一个来求教的初学者:-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现在我想问:神秀是用了那种眼作他的偈?惠能又是用了那种眼不同意神秀而念出他的偈?为什么在他成了六祖之后,他却可以用他先前所不同意的偈来教人?现在六祖用的又是那一种眼呢?我不回答这些问题,愿意把它们留给诸位,以便诸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佛眼-

现在我们来谈谈佛眼。-

到此为止,我算勉强说了一些关于前四种眼的解说。可是关于佛眼,我确实无法说什么,因为无论我说什么,都是隔靴抓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