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8rca.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古代文献记载,汉代宫廷中面点的品种已相当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汤饼、蒸饼、胡饼。其中汤饼又可分为煮饼、水溲饼、水引饼三种。
煮饼是将较厚的死面蒸饼掰碎,放入汤中煮后食之,颇像今西北一带流行的羊肉泡馍。
水溲饼则是将未发酵的面片投入汤中,煮熟而食。以上两种饼因为都用未发酵的死面入汤,故往往坚硬难消化。《初学记》引崔寔《四民月令》说:“五月……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其注曰:“夏日饮水时,此二饼得水,即坚强难消,不幸便为宿食,作伤寒矣。试以此二饼置水中即见验;唯酒溲饼入水即烂也。”《御览》引《李固别传》说:东汉时的小皇帝质帝刘缵,就曾因说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便令左右以毒鸩加进煮饼中,把质帝毒死了。由此可知,煮饼为汉代皇室的常食之品。
水引饼,亦称“汤饼”,是一种用肉汤搅和面粉而成的汤面条。《四民月令》引范汪《祠制》规定:“孟冬祭下水引。”《齐民要术》“水引·馎饨法”条,对它的做法,曾有详细介绍。它是用“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待冷溲之。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遂沸煮”。其作法与今北方人食用的扯面大体相仿。其中以鸡汁做成的汤面条,味道鲜美,质量最好。《御览》引廋阐《恶饼赋》说:“臛鸡为饼”,“然后水引,细如委綖,白如秋练,羹杯半在,才得一咽,十杯之后,鲜颜体润”。对水引饼的形、色、味作了十分形象具体的描绘。
蒸饼不同于汤饼,它是将水注入面粉之中调匀,然后发酵,最后做成饼状蒸熟而成。晋人束皙在《饼赋》中曾对蒸饼的做法、色泽、形状、香味作过如下描述:
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服,振掌握,仰搦俯搏,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媮冽敕,薄而不绽,{(左)月(右)隽}味内和,穰色外见,柔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市,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盼。
汉人已掌握了面食的发酵技术,如《急就篇》的注引颜师古的话说:“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溲面”即“发酵之面”。
汉代皇室中所食用的蒸饼,做法十分讲究,饼中常包有精美的馅心。汉人崔实《四民月令》说:“寒食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蒸饼在东汉末年被人们称为馒头,《事物记原》卷九说:“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飨也。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诸葛亮为东汉末年人,他命军中所做的肉馅包子,被人称为馒头,说明汉代包子已出现了,只不过皇室中的包子更精美一些。
汉代皇室所食的胡饼,其制作方法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故名胡饼,现在人们称之为烧饼。汉代随着丝绸之路开辟,西域胡人不断内迁。一些对东方社会信息不灵通的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陆续不断移居中国境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随着移民的内迁,西域的生活习俗诸如食胡饼之俗就传入中土,引起汉人的注目和仿效。《御览》引《续汉书》说:“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胡饼与蒸饼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炉烤而不是笼蒸的方法,这样,吃起来就香脆可口,别有滋味。
左边这个汉代作面食的庖人俑,大概就是在作胡饼或汤饼。
这个庖人俑的形象,高二十九点三厘米,陈列于山东省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