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告诉你(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8rca.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静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们的神经系统,让这个“调皮的孩子”不再影响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在静坐过程中,我们制心一处,位于脑前区域的额叶活动会有所增强,脑细胞会开始分泌脑内啡、血清素,这些都是帮助人体神经系统放松、平静的重要元素。许多人通过十分钟的静坐,就能感受到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烦躁的心情趋于平静。长久的静坐练习,能帮助我们培养出稳定的心灵力量。

其四,静坐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引导人们反省自我,觉知生命的存在,达到解脱。

静坐时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脑部的运作并没有关闭。静坐练习通常都由集中精神开始,大脑枕叶活动虽然会减弱,但脑前区域的额叶活动却增强了。额叶与人类的智力活动相关联,所以在静坐中人们经常会迸发出灵感,产生新的思路、回忆起遗忘的事情。

近日,《生命时报》请来多位养生专家,在总结最伤害五脏的坏习惯时,指导大家平时如何保养他们。

1.“肝将军”怕堵

佛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这是就我们世间人的想法、看法。在《华严经》清凉大师批注里面,大师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创作,他跟中国的孔老夫子应当是相同的。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他所教导大众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孔老夫子没有创作,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他老人家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说的是什么?他说的是古佛所说的。古佛代代相传,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没有创作。清凉的话很值得我们玩味,他说得很有道理。

所谓是佛佛相传,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首先我们要明了佛是什么,什么是佛?学佛的同学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佛”这个字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所以中国古人翻这个名词翻为觉者。由此可知,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觉与不觉,不觉这是凡夫,觉了就称之为佛陀。

什么人觉悟了,这个人就是佛陀。佛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众生觉性是相同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出现品”里头说得很详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很重要。一切众生包括我们,我们都有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佛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自自然然就产生一个疑问,我们现前智慧、能力、相好不如佛,这是什么原因?佛下头接着说了一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我们为什么变成凡夫一语道破,我们的亏就吃在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本性性德就完全恢复了。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讲佛有十种佛,十种佛里面最重要的法身佛,毘卢遮那如来。毘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个意思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本体,它是能生能变能现,宇宙、法界、世界、众生都是所现所生所变。什么是自己?禅宗里头常常有一句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果你要把本来面目找到了,你就称之为佛陀了,我们尊称你为佛陀;你的本来面目没有找到,这称你为凡夫。由此可知,本来面目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自性,真心本性,那是能现能变,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自性所现所变。

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与会的大众向世尊提出三百一十个问题,佛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就是《华严经》的内容。这三百一十个问题要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问题,这总的问题这三个。第一个问题是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们看到这个太空,太空从哪来的?太空当中有无量无边的这些星球、这些星系,这从哪来的?这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现代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个世界空间是多元次的,不是个单纯的,无数的重迭,现代科学所谓的不同维次的空间。科学家已经证明确确实实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的。在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限度的,我们能够接触到、观察到的非常有限。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很奇妙。这就是说这些不同维次空间的宇宙是怎么来的,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生命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正是大问题,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无情众生,植物也都属于生物,这生命从哪来的?第三个问题,神从哪来的?在我们佛法里面讲,诸佛菩萨从哪里来的?所以无数的问题到最后归纳就这三大问题。在佛法里面对这三个问题有三个专门名词叫“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有生命的;“器世间”,那就讲的虚空法界宇宙;第三个叫“智正觉世间”,这就讲诸佛菩萨世出世间的神圣。佛教经典里头有很详细的解答,有很详细的说明。

我们学佛学什么?刚才讲佛是觉悟,觉的是什么?把这些问题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了。换句话说,佛菩萨是个明白人,凡夫是个胡涂人,对于这些道理现象都一无所知。所以学佛是学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真有能力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吗?这个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的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确确实实在我们一生当中,能把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诸位一定要清楚,学佛是学智慧,学至高圆满的智慧,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与事实真相,那个时候我们过的生活就是大自在、大圆满,真善美慧的人生。所以这一门学问是很深很大的学问。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所以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学佛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

儒跟佛在教育理念上非常接近,相同的地方太多了。儒多半是讲纲领,佛再讲细目,所以这两个东西合起来看,对我们的受用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无比的殊胜。我们学佛是学觉悟,我们学佛的希求是大圆满。这大圆满里面包括了三个,一个是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圆满的能力,无所不能;圆满的相好。学佛的希求(要求)不过是这三样东西,这三种圆满都可以证得。所以学佛确确实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使人生真正幸福美满,真善美慧的人生。从哪里学起?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我们大众的一个代表,就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是我们的代表。他告诉韦提希夫人的话非常重要,韦提希夫人非常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怎样才能往生?佛法里面讲往生,现在我们讲移民,西方极乐世界好,我们怎样移民去?这对我们修净土的同学来说,这个问题多么重要,可以说没有任何问题比这个更重要。世尊没有教给她往生方法之前,先说了三桩事情,就是“净业三福”。佛告诉我们学佛,学佛的基础,根本的根本就是这三条。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说完了,后面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重要,他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的开示是非常的谨严。三世是讲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众生修行证果成佛决定不是一个法门,就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每一个法门都能成佛。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成佛,但是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以“三福”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就不能成就了。正如同我们盖房子,我们走到马路上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形式的房屋,这个房屋盖的大小不一样,高低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千差万别。但是都是建筑在同样的基础上,我们讲地基。基础建的那是一样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换句话说,佛教导我们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不管你学哪个宗派,学哪个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学佛就功夫不得力。何以不得力?头一个你烦恼没有减少,我们不要说断,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你的命运没有转过来。我想我们有不少同修常常去算命、去看相,你的命相没有转过来,这是你学佛功夫不得力。如果功夫得力了,完全转过来,肯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命运不再受命运主宰了,自己可以主宰,你才能得自在。那要想想为什么功夫不得力?这个基础疏忽掉了。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不但是孔子、释迦牟尼佛,几乎这个世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这些贤圣没有一个不是教我们从“孝亲尊师”奠定基础。在家要做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有这个条件才能够谈得上学习,尤其是学佛。所以三福里头头一条“孝养父母”,诸佛国土决定没有一个是不孝父母的佛菩萨,没有的;不孝父母的阿罗汉也没有的。再跟诸位说,不孝父母的比丘、比丘尼没有,不孝父母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没有。

也许你会问:我看到很多优婆塞、优婆夷不孝顺父母,也看到很多出家人不孝顺父母,你讲这个话有问题。我讲的话没有问题,那个不孝顺父母的优婆塞、优婆夷,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孝顺父母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那也是假的,冒充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肯定他的基础建立在净业三福。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我们想想,我们修行有几个在净业三福上下了功夫?儒家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这个字是儒学的总纲领,也是佛法的总纲领。

中国的文字在整个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找不到,这种文字是智能的符号,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就能领悟到这里头的道理。这个文字的发明是中国过去老祖宗真实的智慧。你看“孝”这个字,这个字在六书里面是会意,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想想看这里头含的什么意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分开了,就不孝了。现在人讲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了,孝就没有了。所以在过去,古老的中国是大家庭,我们能看到这三代同堂很平常,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那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治家跟治国没有两样,你能治家就能够治国,所以国跟家常常连起来讲的国家、家国。从这个字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上一辈,上一辈还有上一辈,过去无始;下一辈还有下一辈,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生命体,这是孝的含义。

所以中国人祭祖宗,外国人看了,他没有办法理解:祖宗?你说几百年的祖宗,几千年的祖宗,你根本就跟他就没有见过面,你为什么要纪念他?你为什么祭祀他?他不懂得“孝”这个字的道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真的是这个字展开来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你还有什么分别?如果还分自分他,还有门户之见,那叫大不孝!我们怎么能成佛?就是怎么能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这一开头就教我们这个。

孝养不容易,不仅是要对父母照顾物质的供养(物质生活的供养),精神生活供养比物质供养还要重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我们有没有把这桩事情常常放在心上?父母在,我们时时刻刻不忘,不忘照顾父母;父母不在了,常常思念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一想,父母要是知道了,他会不会生欢喜心?他同不同意我们这样的想、这样的做?假如这个事情是不善的,对社会、对众生是不利的,我们就想到父母肯定不同意、不赞成,这个事情就不能做。哪一个做父母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在这个社会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天下父母心,我们能体会到吗?我们能想得到吗?这些事,我就不细说留待大家细细品味和觉悟。

往年我自己修行学法,我要求我自己,不要求别人,现在有人要跟我学修行,我就提出要求了,要求要把净业三福这三条十一句,希望在两年当中要落实、要做到。我们学佛有了基础,然后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我相信你会有进步的,你会有可观的成绩拿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学二十年、二百年也是枉然;可以说你学得再勤快、再认真、再努力,不过是学一点记问之学。儒家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我们今天学一样就要做到一样。

孝亲尊师是圣贤教育的起步,什么人教?在家里父母教!做父母不容易,小孩生下来,张开眼睛天天看着父母,父母就是他的榜样。千万不要以为小孩还很小不懂事,要知道正是他不懂事的时候,那个印象叫先入为主。所以你要养一个好的儿女,你要对他负责任,在儿女面前一定要端庄,要知道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他的榜样,都是他的模范。现在人疏忽了,完全不懂,更不必去谈胎教了。

这两句经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过去教童蒙的,大概是五、六岁的小朋友,刚刚启蒙学的东西。学什么?学怎样做一个好儿女,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做好儿女、做好学生的标准就在《弟子规》,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怎么个学法?我现在教同修们一天学一句,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你就全部学会了。必须要要求自己做到,这实在是一桩难事,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已经长了这么大,大概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人,这二三十年来都受的是不善的习惯熏习,已经养成不良的习惯,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当然是有难度。但是不是不能改,只要自己有决心、有智慧,你认识得很清楚;我要舍弃六道轮回,我要学习诸佛菩萨。

我们这些习气,烦恼习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轮回业。如果不把轮回业放下,你怎么能脱离轮回?你怎么能了生死?一定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放下之后,有大乐,有大自在,这个快乐自在你们没法子体会。为什么?你没有去做,你没有尝到,你要真干,你才能体会得到。

我自己学佛,实实在在说,我的本钱就是在家里是好子弟,在学校是好学生,我就这么个底子,其它的什么都没有。因为能做好学生,对老师的教诲我能够认真奉行,所以老师肯教我,欢喜教我,教导我的我都能做到。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他给我六年时间专修“看得破,放得下”。他说:我教你六个字,你去做六年。我就真干六年。什么叫看破?看破是对于一切人事物明了,清楚明白。放下?是放下烦恼、放下习气,在佛法里面讲,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真干才行。

首先从生活上着手,不再贪图名闻利养,不再贪图物质生活。我们学佛,常常想到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能够把富贵舍弃去出家,过什么样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过这个生活。这叫真正把荣华富贵,世间种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真放下了,他得自在,得大自在,他得大圆满、得大解脱。我怎么知道?我向他学,我学得还不到家。他一天吃一餐他去托钵,我一天吃一餐不需要托钵,这就是我比他好像福报还要大一点。但是这个一天吃一餐确实是自在,吃饭很麻烦的,少一餐少多少事情,我多了多少时间。

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三十多岁学佛,学佛之后,他一天吃一餐,差不多吃了五十多年。我跟他学的时候,我也要学到这一招。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一点困难,困难要克服,你才会得自在。这个问题是个心理上的问题,我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我说:我现在学你,我一天也吃一餐了。他说:多久了?我说:八个月了。他说:你感觉得身体精神有没有什么两样?我说:没有两样,一切都很正常。他桌子拍下去:你这一生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中国古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于人,我们教别人,人家容易接受、容易相信。处处求人,你来了,说话说得再好听,这个人有企图,不怀好意,别人对你有戒心。什么企图都没有。

再说持名念佛的法门,也即通于普贤如来和观自在菩萨的大光明藏的法门,光寿无量,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我们养这个身体,养身体不是为自己,健康的身体是为众生多做一点工作。一切为众生,为众生就是为佛法,为众生、为佛法才是真正为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前面跟诸位说过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自己,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剎土众生是自己的身,自他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你看哪一个人福报能比得上佛?佛的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量最大、福最大,我们要学大心量,要能够包容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才是真正跟释迦牟尼佛学,要学得像。

一般人怕的是什么?怕的营养不够,尤其是素食吃得非常简单。殊不知我们一个人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要照中国《内经》所讲的,那中国的医学,《黄帝内经?灵枢》所说的,这个机器你要能够正常的保养它,至少可以用两百年,也就是说人的正常寿命是两百岁。你活不到两百岁,你把你这个机器糟蹋掉了,你不会保养。确实是这个样子。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使这个机器运作。能量消耗,诸位要晓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个不得了,你的消耗量很大,你要大量补充,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几道点心,你要补充不上,你的身体就没有法子运作了。释迦牟尼佛何以一天一餐就够了?他没有妄想,劳心劳力消耗量都少,都消耗不了好多。所以我现在一天、两天不吃东西很正常,不会感觉得饿,很正常。跟大家在一起,我陪陪你们也不妨碍,都自在。

那么这类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执着就好,执着了就不好。如果不执着、不着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着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说,持名念佛,如果能体会到佛号无量寿光的涵义,那就更好。

所以养生之道,我们佛家讲得非常高明,你看佛家用的这个标志mark用法錀。法錀是圆,圆真的是圆满,真的是圆融,圆的心是静的,不但是静的,而且是空的,不可得。所以养心要静,养心要空,心要空,心里头不能有东西,你的心健康;身,身是圆周,那个圆要动,圆不动就变成死东西了。身要动,心要静。身为一切众生服务,不为自己,为自己你就起了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生起来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身体是个工具,这个工具干什么用的?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造福,不是为自己。也许有人说:为众生不为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给你讲老实话,为众生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